前言:
      位於台中市豐原區鐮村里(舊地名:鐮仔坑口)的林家~敦五堂~是我們廣東饒平林千一公派下於1904年日據時期在台灣設立的總祠堂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政府戰敗後於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切斷了台灣與大陸廣東省饒平縣祖籍地的往來可能因此而有人號召千一公派下所有在台各派宗親組織一個連繫宗族感情的組織在日據初期的190410(明治37/光緒30)在台中豐原建"敦五堂"為總祠堂並成立一個成五十九公會的祭祀公業組織,當時可能採股份方式由各派宗親認股加入
 
       "敦五堂"中央的主祀牌位是千一公派的第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
 

為何會以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為主祀?
因當時大始祖千一公各派下後裔渡海來台後分居台灣的彰化/台中/苗栗/新竹等各地繁衍若各派往上溯到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可合而為一因而以林成五十九公為主祀並以"成五十九公會"命名此公業組織祠堂平常委由仁莢派下宗親管理每年冬至那天舉辦祭祖大典做大戲全台各地各派宗親派代表齊聚敦五堂祭祖並聚餐聯誼,另外若公業有收租收成或出售盈餘亦可按股分配收益
 

      而祠堂會命名為〝敦五堂〞是因為成五十九公生了五個兒子,遷徙來台灣的後裔全都是源自這五位兄弟的後代開始開枝散葉,會成立這個凝聚整個千一宗族的祠堂組織,目的就是希望這五位兄弟的後代在台灣都能敦睦團結在一起的意思!
 
      唯後來不知何故?可能二戰爆發,亦或經費無以為繼亦或路途搖遠…..在某年辦完最後一場冬至祭祖做完大戲(魁儡戲/布袋戲)宣告成五十九公會散股(解散) 唯仍保留敦五堂這座公祠堂。
 
      以上所述是經過我一番查證推敲後對敦五堂所做的大膽結論
在此發表論述希望千一公各派下宗親們能夠知道明瞭先祖的這段歷史
或許您知道更多細節典故歡迎提供指正共同復原祖先記憶亦或經此文喚起您尋根問祖的興趣而親自走訪一趟這座幾乎被遺忘並岌岌可危的公祠堂 林氏~敦五堂~
 
     由於接下來的考證說明有點冗長,所以我特地再製作一支影片簡介敦五堂,事先看了之後應該就對敦五堂有一番更深入的認識





發現經過:

說發現有點牽強,因為祂原本就在那裡了!

     2012年中旬我帶著回去大陸祖籍地廣東饒平的尋根影片DVD光碟,四處尋找本族宗親發送分享有一豐原鐮村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格充宗親(21世昌字輩/仁菖公後裔) 輾轉從鐮村里里長林隆源(20世隆字輩/仁芳公後裔)獲得並看過我的DVD光碟片後到我的網路部落格留言


海哥您好:
      我叫格充21世昌字輩仁菖派下,............據我所知我們村子裡原有姓林、楊的都是從饒平移居來台的,姓林的有仁莢、仁芳、仁菖的後代,村子裡還有一座1870年左右建造的公祠敦五堂,敦五堂年久失修現在已經岌岌可危,其它像是大伙房的宅院有數座早就已經改建,只剩下一些殘破角落,如果您有興趣可以來村子裡看看。

謹祝 平安喜樂           格充 敬上
 
      當初剛接到這個關於敦五堂的訊息以為敦五堂是格充兄他們自己的祠堂所以並不太在意!直到日後在格充兄的帶領下前往參觀~敦五堂到了敦五堂祠堂現場看到神龕內那三座祖先牌位及上面的名字時頓時讓我感到非常訝異因為中央的祖先牌位竟然是我們的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加上格充兄以前從祖輩們聽說來的種種口述及後續我對第二座祖先牌位所載的名字做了一番考證後判斷是千一公派下13~16世的渡台祖及其後裔另外第三座祖先牌位內所載的名字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是屬於仁莢(元開)公渡台祖派下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敦五堂不只是仁莢(元開)公渡台祖的私祠堂更是屬於千一公派下在台灣所有宗親的總公祠堂
 
      針對敦五堂的來龍去脈由於祖輩凋零現在當地晚輩宗親亦不甚瞭解甚至絕大部份各派宗親大都不知道有敦五堂的存在也聽到曾經有以訛傳訛的說法說這個公祠堂因為有祭祀五十九位先所以叫做五十九公!這實在與事實差距甚遠矣!
 
    以下就讓我們來好好的看看和研究敦五堂吧!



 
 已經歷百餘年的林氏敦五堂
 

 
    
▲廳堂神龕內的三座祖先牌位及兩旁對聯︰

八閩望族家聲遠,
十德聖(豐)名世澤長
 
八閩:

     經查[八閩]亦是福建省的簡稱,其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福建古為閩地,北宋時始分為八州、軍,南宋分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因有八閩之稱;另一種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興化、建甯、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改為八府,所以有八閩之稱。

      按理講我們祖籍在粵(廣東)才對難道是在說遠祖遷徙過程之中的閩(福建) 亦或者是當時創建敦五堂的族人或風水仙已經早已認為自己是福佬人?因當時豐原地區的族人大概都只會說閩南話吧!直到現在相信在中部地區的族人仍然有大部份還不知道事實上我們是客家人吧!就像我還沒尋根之前我也一直認為我是福佬人因為我的祖母和我爸爸在我小的時候就經常告訴我們說我們是福佬人!!沒想到事實上我們是饒平客家人!
     
學術界稱呼這種不會講客家話只會講閩南話的客家人為~"福佬客"也就是說居住在台中豐原和彰化地區講閩南話的宗親都是福佬客,只是有些人不知道罷了!

 
十德:

十德的典故來源於堅公起算第三十四世的林皋,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生子九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德才兼備時稱“九龍” 家族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見稱故也被稱為“十德之門”。而十德是那些呢?就是以玉的十種特質比喻君子的十種美德: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

這裡順帶一提如果去查我們這支的譜表往上回溯則會發現林皋並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而是林皋的哥哥林芳才是我們的直系祖先

另外經查在福建省福清海口鎮牛宅村的林氏宗祠亦有類似對聯: 九牧家聲遠;十德世澤長(九牧:唐朝時福建莆田林披公生九子皆為朝庭刺史故稱九牧而我們則出自九牧長房葦公派下)
 
 
 

 
▲敦五堂神龕上的三座大型祖先牌位




中央主牌位供奉第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 牌位上書〝西河堂〞〝上歷代高曾祖林成五十九公之神位〞左右兩側各書〝妣周氏七娘〞及〝妣楊氏三娘〞(四世祖先後娶有兩妻) 下方左右書:"甲辰孟冬月立眾裔孫仝奉祀"
 
     經查甲辰年有可能是清道光24(公元1844)或是光緒30年台灣已割讓給日本的明治37(公元1904)如果再看另兩座祖先牌位我們可以發現記載的名字到第十六世的良字輩可見這是約在十六~十七世時期所設立祭祀的而這個時期判斷是在日本統治初期的1904應該正確無誤,而孟冬月即指農曆的10月。

另外後來陸續獲得的資料推論:

1.敦五堂是十六世林良明(1849~1913)所號召設立的,若這個甲辰年是1844年,那麼當時良明公尚未出生呢!所以絕對不是1844年.

2. 設立敦五堂時的這個甲辰年若是1904年,則良明公55,月山公11(符合歲月常理)....註:林月山是林良明與細姨所生之子,故不用該輩分之慶字,改用月字,並過繼給其無子嗣的堂兄弟林良鐸為養子.

3.當時號召設立敦五堂時,良明公勢必各地奔波找尋各派宗親闡述理念,因此於1904年正式設立敦五堂之前必定經過一段為期不短的籌備期.

4.敦五堂並不是另外再蓋一棟自己獨立的祠堂 ,而是利用現有的房屋來設立,也就是說敦五堂的現址房屋建築的年代是早於1904年的,

5.若林月山是在敦五堂現址出生/長大(1893~1982),則敦五堂房屋建成的年代更可推測是在1893年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如格充說的1870年左右應屬合理推論.

 





根據民國79年(1990
年)印刷版林姓大宗譜記載~

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
       為三世祖和叔四十八公之子妣元配周氏七娘次配楊氏三娘共育六子長福公次信昌三信男四福寧五崇公六興南(註:其他手抄本族譜大都記載生五子,無信男) 。公享壽八十九歲葬在岩下風吹羅帶尖下其山似人形肚臍中穴,坐卯向酉(坐東向西)。
       妣周氏生於甲戌年卒於景泰七年丙子年九月初五享壽六十三歲。(公元1394~1456)
       妣楊氏卒於甲戌年七月二十五日卯時享壽八十二歲。
       三老合葬於岩下山尾每年清明祭墓,後裔名曰子孫墓,蓋以祭墓物儀係得新丁者事故名之。


 另補註:
其他手抄版族譜大都記載四世祖成五十九公生五子,而無信男但綜合各版族譜互相補遺可歸納為: 長福公(七十一郎)次信昌(七十二郎)三信男(七十三郎)四福寧(七十四郎)五崇公(七十五郎)六興南(七十六郎)。若從七十一 ~ 七十六郎的順序看,似乎成五十九公生有六子沒錯,推測三子信男七十三郎可能幼年夭折並無子嗣,故多數族譜僅記成五十九公生五子。






    
  那麼為什麼敦五堂會以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為主祀
呢﹖

     這點我們看上面的譜表就可以很快的明白,千一公始祖至四世祖成五十九公均是單傳,而四世祖成五十九公則生了五個兒子,如果我們再看龍邊的另一座祖先牌位的許多名字經推敲判斷是五世祖各兄弟在台各派後裔的渡台祖亦或大部份是渡台祖以此觀之即不難理解了!
     概因敦五堂所列的各派先祖往上溯至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即為合一的共同祖先!

      再來推敲祠堂命名"敦五堂"的由來

      除了近代1990年那本印刷版族譜提到五世祖有六人外,我手上多本古代手抄族譜或日據時期仁莢/仁萼印刷版族譜全都記載五世祖只有五人(無信男)所以1904年設立敦五堂的時候一定是認定五世祖兄弟有五人,因此命名為"敦五堂"可想而知移民到台灣的千一公派後代全部都是源於五世祖的五位兄弟開始開枝散葉
,敦五堂的意義就在表明希望在台灣的所有後代子孫都能敦睦團結在一起


以下即為我的引證說明:



敦五堂神龕龍邊()之祖先牌位其上共記載78我個人判斷這些都是千一公派下的13~16世的祖先們且大部份是渡台祖

A.我們先來看看屬於6世祖晚(壽十一)公派下的扶陽寨和陽樓系統的部份:




若以扶陽寨和陽樓的昭穆字輩
(士仁學孔良...)判斷綠色方框內是五世祖崇公的第三個兒子--六世祖晚公(壽十一公)派下13~16世的先祖們其中大部份是渡台祖這些人有的以[]入記亦有的以[]入記我在多本族譜的比對下查到的資料整理如下﹕
 
13世仁字輩全部都用其[]共計22

       查
13世之[]大部份都是〝元〞字開頭少數以〝日〞字開頭下列即為其字與其名的對照表:

日興=仁菓() ; 日相=仁菼 ; 日才=仁英 ; 日清=莠 ; 日周=仁艾
元開=仁莢    ; 元先=仁菖 ; 元取=仁葑  ; 元徹=仁 ? ; 元漢=仁 ?
元耀=仁榮    ; 元松=仁苞 ; 元璸=仁芳  ; 元茂=仁蕣 ; 元盛=仁茬
元桂=仁芹    ; 元柱=仁 藟 ; 元美=仁華  ; 元梅又名元輝=仁萼 ;
元恭=仁莊    ; 元吉=仁茹  ; 元禴=仁 ?



在這22名仁字輩其中我手上有資料可查確認是渡台祖者至少有12人。其中有3個人元徹;元漢;元禴 目前沒有資料可以查對!


從各版族譜裡整理發現13世仁字輩總人數約40~50人清乾隆年間13世開始陸續渡海移民台灣
判斷這22名仁字輩全部都是渡台祖 
 

14世學字輩計
13:

     
查多本和陽樓系族譜14世名字的[字]大都是以〝時〞字開頭亦有部分是以〝常〞字開頭,因此~時選;時参;時直;常明;常謙;常餘;常安;常坤判斷是學字輩加上學發;學僯;學計;學詥;學謜共13人。 註: 五世祖信昌公(七十二郎)的後裔到14世也有以〝常〞字開頭的。
 
      在各版族譜或譜表除了選;學僯查不到之外,其他均可查到記錄資料
我們可以在後壁坑仁英派手抄族譜查到時参=學誠(仁蔥/元嘉公長子),[:在日據昭和十二年(1937)版的仁莢/仁萼派族譜裡可以找到時參=學誰請注意這個〝參〞和牌位上的〝〞是不同字的,不要搞混了!]
而仁蔥並未列名在上述的22名13世渡台祖內,因此仁蔥本人並未渡台所以(學誠/
時参)公才是仁蔥派14世的渡台祖。
    
在日據昭和十二年
(1937)版的仁莢/仁萼派族譜裡亦可以找到時直
=(言和)(言和)(仁莢/元開)公渡台祖的長子所以他不是渡台祖,但(言和)並未取妻生子,如果這個時直不是另有其人的話或許可解釋為當時仁莢公派後裔參加敦五堂入股的股份不只一份而已!
    
是仁蕃公的兒子(根據埤頭山仁芳派手抄族譜)牌位上13世渡台祖未見仁蕃列名所以學發應該是渡台祖。
    
學計
是﹝仁華/元美﹞公的兒子,根據昭和十二年(1937)版的仁莢/仁萼派族譜的序文裡得知﹝仁華/元美﹞是和其弟﹝仁萼/元梅﹞共同渡台在大安港上岸的,所
以 學計應該也不是渡台祖,所以也是解釋為仁華公派後裔入股敦五堂不只一份而已! 
 
學詥是﹝仁榮/元耀﹞公的兒子(根據後壁坑仁英派手抄族譜),而﹝仁榮/元耀﹞在 13 世牌位已經出現所以學詥應該也不是渡台祖,也是解釋為仁榮公派後裔入股敦五堂不只 一份而已! 
 
學謜是﹝仁荀/元達﹞公的兒子(根據埤頭山仁芳派手抄族譜),牌位上 13 世渡台祖未 見仁荀列名,所以學謜應該是渡台祖。 

  15 世孔字輩計 5 人: 
      孔愛;孔水;孔貴;孔富;孔材共 5 人,從我手上的族譜資料都查不到這些人的資料。判斷 可能是和陽樓系統十五世後來的渡台祖。但也有可能是新竹新埔福公系統的十七世孔字 輩。但以祖先牌位名字依照輩份排列順序來看應該是屬於 15 世的和陽樓系統。   

16 世良字輩計 5 人: 
      良提;良喜;良招;良開和左下角的經理良明共計 5 人,我手上的族譜資料除了良明外亦查 不到這些人的資料,可能是 16 世和陽樓系統後來的渡台祖。若不是和陽樓的系統就有可能 是苗栗信昌公十六世良字輩或新竹新埔福公系統的十八世良字輩。但以扶陽寨和陽樓 的系統較為可能。               

良明經查是亦是仁莢公派下,牌位上註明是經理,或許當初就是由他發起號召組織 敦五堂 的〝成五十九公會〞並經理一切大小事物吧!    有一林隆輝宗親(仁莢派下隆字輩)根據長輩傳述亦說敦五堂是由林良明創立的。 
 
查族譜林良明生長年代為公元 1849~1913 年,享壽 65 歲,與敦五堂 1904 年設立年代 吻合,但是這似乎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祖先牌位一般都是已經去世的人才會列名其上,怎麼 會在 1904 年良明公 56 歲還沒去世就自己列名其上呢?    因為經理良明的名字排列在最後的左下角,猜測這有可能是在良明去世後再由子孫補刻上 去,亦或當初是否事先刻好再用紅紙先遮蓋起來的方式處理則不得而知! 
 
以上是我對敦五堂內扶陽寨和陽樓系統的先祖們所做的分析,根據我親自回到廣東饒平 祖籍地尋根時,饒平宗親所述,和陽樓族人於清末民初大都去了台灣及泰國,人走房空,樓 房田園大都賣給張姓人家,目前和陽樓系統尚留在饒平者均為 17 世林慶發(慶字輩)之後,但 當時林慶發也是渡海來台灣當渡頭(河川擺渡)住在太平竹仔坑,並娶台女(台灣原住民平埔族) 為妻,最後林大發再回到饒平和陽樓老家,假如當時林大發沒有回去的話,那是否說明全部 的族人都往海外跑光了呢﹖ 因此從 13 世到 16 世甚至 17 世,和陽樓族人都有人陸續渡海來台應該是無庸置疑的! 

B.接著我們再來分析非屬於扶陽寨和陽樓系統的部份: 

 
 

豐原鐮坑敦五堂2b.jpg

▲ 非扶陽寨和陽樓系統的部份分述如下: 
 
1. 紅色方框內, ?期 ﹑?程 ﹑子為﹑仲成﹑君振 等 5 人,這些名字在我現有的族譜資料上 找不到,因此也無法判斷是那一支派,但他們排在第一排所以應該也是 13 世渡台祖。
 2. 第四排黃色方框內,常坤﹑常安﹑常餘﹑常謙﹑常明 等 5 人,經查我手上現有的譜表 可以查到五世祖信昌公(七十二郎)的後裔到 14 世是〝常〞字開頭,但手上資料只查到 常謙有記錄。判斷這五個〝常〞字輩應該是屬於五世信昌公派下的 14 世渡台祖。且他 們與 14 世的學字輩同一排所以應該無誤!  

3. 接著的三個粉紅色方框內,欽焰﹑欽標﹑欽徤﹑欽序﹑欽乾﹑欽堂﹑欽會﹑欽耀﹑欽 勳﹑欽僯﹑欽廣﹑欽竒﹑欽儀﹑欽輝﹑欽  等共 15 人,本來一直查無資料,直到 2013 年 4 月底現居豐原翁子里的林騰群宗親(五世信昌公七十二郎後裔 20 世)提 供一本破舊的手抄原版族譜,嚇然發現是從未見過的五世信昌公七十二郎派下族譜。經查這本族譜可以查到五世祖信昌公的後裔傳到 14 世常雲公生二子,15 世長欽耀(號:孔東)次欽焰(號:孔煥)與牌位吻合。該族譜亦記載 14 世常彩生二子 15 世﹕ 欽祿;欽成 及 14 世常瑞生三子 15 世﹕欽健;欽俵;欽燦 等其他數位欽字輩但並未 列名於牌位的名字記載,所以尚有 13 位〝欽〞字輩的名字查不到,應該還有其他信昌公派下分支的族譜未被發現,但我們可以判斷牌位上的 14 世常字輩及 15 世欽字 輩是屬於五世信昌公派下的渡台祖應該無誤。 4. 第七排藍色方框內,文玉﹑文拱﹑文堯﹑文輔 等 4 人,經查譜表可以查到五世祖福公(分居洋尾或岩下)的後裔到 16 世有〝文〞字輩,但只查到文堯的名字。

再查現居新竹新埔屬五世祖福公後裔的宗親族譜記載︰ 16 世文堯公,定康公長子。生於康熙 45 年﹝西元 1706 年﹞卒於乾隆 22 年﹝西 元 1757 年﹞享年五十一。…..生四子:孔鳳、孔凰、孔祥、孔禎。 17 世孔凰公,文堯公次子。生於乾隆已亥年﹝西元 1755 年﹞於西元 1770 年前 後,與胞兄孔鳳公渡台入墾新竹新埔。卒於道光戊戌年﹝西元 1838 年﹞享壽八 十三歲。生三子:良華、良慶、良成。

       由上述記載應該是文堯的兒子孔鳳和孔凰才是渡台祖,不過我在研究各派系統時 經常會發現渡台祖傳說或記載的錯誤,所以若文堯不是渡台祖就是孔鳳和孔凰的後代 在參加成五十九公會時是以孔鳳和孔凰的父親文堯入祀的。         

        另外順帶一提的是扶陽寨和陽樓系統的昭穆輩序﹕士仁學孔良……後來 也被福公後裔的新竹新埔宗親採用但只部份用了孔和良兩個字輩,但卻差了兩 世,比如 15 世孔字輩和 16 世良字輩,在新竹新埔福公系統孔字輩變成是 17 世、 良字輩變成 18 世。分析原因可能是五世福公是長子當時就比較早娶妻生子,經 過數代繁衍自然比第五子的五世崇公和陽樓系統在當時相同時期就差了兩代, 換句話說孔鳳孔凰生長的年代和和陽樓系統的孔字輩是同一個年代,但實際上 他們應該是相當於和陽樓系統的 17 世〝慶〞字輩。 
 
  Note.  林千一公系統五世祖福公派下渡台灣新竹新埔宗親之族譜網站網址﹕                                 http://linsfamilytree.myweb.hinet.net/index.html    
 
5. 最後一排比較特別因為所列的名字並沒有依照輩份排下來,是什麼原因則有待推敲。 
 
紫色方框內,定爵、定悠 兩人,經查譜表可以查到五世祖福公的後裔到 15 世有〝定〞字輩定康、定爵。 
 
定悠則在日據昭和十二年(1937 年)版的仁莢/仁萼派族譜裡可以找到 13 世 〔仁茶元香定悠〕公的記載(仁茶是其名﹑元香乃其字﹑定悠為其諡號)(屬於和 陽樓系統),而 13 世的仁茶與 15 世的定爵恰生長同一時期,若這個定悠不是五 世祖福公的後裔系統就有可能是和陽樓系統的﹝仁茶/元香﹞公。

         另根據現在豐原仁莢公派祠堂﹝必慶堂/榮春堂﹞樓下開設林隆弘診所的林隆弘宗親(仁莢公後裔隆字輩)對其族譜的研究表示,13 世仁莢公和其弟在乾 隆 44 年(公元 1779 年)相繼渡台,但仁茶應該沒有來到台灣,因為仁茶在乾隆 26(公元 1761 年)20 歲就在饒平去世了!但是在族譜裡仁茶公的‘嗣子’記載為學誰公,而學誰實際上是仁莢公的二子,因舊時無子者以近支兄弟或他人之子為後 嗣,稱為"嗣子"。所以很明顯的是仁莢公將學誰繼承為茶公的子嗣。 
 

  豐原鐮坑敦五堂2d.jpg
 
▲ 目前查不到資料的名字:

白框內的名字懷通;路保;日彩;日進;成美;成樑;亞壽在各版族譜內查不到, 但其中日彩和日進可能是 13 世仁字輩,因 13 世也有〝日〞字開頭的〝字〞。 
 
其中的日彩在日據昭和十二年(1937 年)版的仁莢/仁萼派族譜裡可以找到〔仁荔元艷日彩〕公的記載,因此這個日彩有可能是 13 世仁荔公,根據林隆弘宗親(仁莢公後裔隆字輩)研究表示,仁莢公是和其弟仁荔在乾隆 44 年(1779 年)渡台,但仁荔來 台後並未娶妻亦無子嗣,是否因此之故而和仁茶(定悠)公一樣將其排列在最後一排 呢?  

 

再來我們來看看第三座祖先牌位: 

      根據族譜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這座祖先牌位全部都是屬於 13 世仁莢/元開公派 的系統,其中亦有他的兩個弟弟仁茶/元香公及仁荔/元艷公但他們都未取妻生子。 從 14 世學誰公以下到 16 世良字輩所列名字全部是學誰公的後裔。 

豐原鐮坑敦五堂3.jpg

▲ 敦五堂的第三座(仁莢/元開)派的私房祖先牌位 

       因為敦五堂座落在豐原鐮仔坑仁莢公派後裔的土地上,平時亦由仁莢公派後裔管 理及祭祀,所以除了公的祖先牌位外理所當然的設立這座私房牌位也就合乎常理了。

 

有關敦五堂的口述歷史: 

        根據豐原鐮村里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格充宗親(21 世昌字輩/仁菖公後裔)早先採訪 長輩的口述歷史整理如下:

1. 敦五堂有組織一個(成五十九公會),類似附近的﹝潭子九牧公祠﹞祂亦組織一 個現在仍然存在並經政府立案的(祭祀公業林九牧祀)的祭祀公業法人組織。 -----經查潭子九牧公祠創立於清光緒 19 年(西元 1893 年),主祀為堅公起算 64 世 入閩的林祿公,其參加成員為中部來自閩粵各地的林姓移民所組成,含蓋了閩 南和客家各地的林氏族系相當廣範,包含我們和陽樓系統的林姓先祖聽說亦有 多人加入這個公業組織。而我埤頭山仁芳公派的 14 世﹝學謨/時烈﹞公就以時烈 的名字列入潭子九牧公祠的祖先牌位。想必應該也持有股份,只是經過那麼多 代後不知道現在的權益狀況如何?

2. 敦五堂每年的冬至那天會舉行祭祖大典並做大戲(魁儡戲/布袋戲),然後辦桌聚 餐,公布收支帳目或分配盈餘等。

3. 當時回來敦五堂參加祭祖的宗親有來自外地的宗親他們講的話都聽不 懂。(註:推測當年居住在豐原地區的各派宗親已經全部使用閩南話了,饒平客語也已經失傳了,所以碰到遠自新竹新埔或苗栗等地來的仍然講客 家話的宗親會聽不懂!

4. 在某一年不知是何原因,辦完最後一場冬至祭祖做完魁儡戲(台語讀音)後, 就宣告成五十九公會散股了(解散)。

5. 敦五堂大埕門口原本有一個半月型池塘,現在已經填平了!

 

 讓我們來看看敦五堂:

 Capture-1.jpg

▲ 敦五堂位置圖 
 

 P1150788.JPG

▲ 921 地震後的敦五堂,圍牆和主廳前四角拜亭已倒塌,屋頂破損,現外罩鐵皮屋頂 防止漏雨。 

P1150790.JPG

▲ 大埕入口的石板,這裡原本有一道圍牆,石板的位置就是大門樓的位置 

 

P1160689.JPG

▲ 這是附近潭子九牧公祠的照片,它的四角拜亭還在,敦五堂的四角亭大概就長這樣吧!

P1150792.jpg

▲ 從地上所鋪的菱形地磚對過去大廳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分金線〞 分金線是堪輿風水用語,簡單的說就是房屋建築的中軸線及坐向 

P1150795.JPG

▲ 大埕紅地磚以卍字砌成 


P1150801.JPG

▲ 要進入廳堂前這裡原本有一個四角拜亭地震倒了,請注意四個角落白色的地方, 那是放石墩柱子的位置 

 

P1150800.JPG

 ▲ 四角拜亭倒塌後被置放一旁的四個石墩 

P1150799.JPG

▲ 四角亭內的不一樣的龜殼型六角地磚,象徵長壽吉利 

 

P1150809.jpg

▲ 敦五堂大廳門 

 

P1150813.JPG

 

▲ 敦五堂特製香爐,上面的~ 敦五堂 林成五十九公暨孫位 ~是燒製而成的 

 

P1150845a.jpg

 

▲ 大廳內牆壁上掛著民國 66 年(1977 年)豐原九龍山鳳山寺發給林柞宗的聘書,顯見 敦五堂應該是由他們家在管理的。 

 

2013/04/14

又接獲從小就在敦五堂生長的林嘉男(20 世隆字輩)宗親來信並提供其小時候照片數 張,目前林嘉男宗親是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博士 

小林嘉男.jpg

▲ 照片中小男孩即為林嘉男,這是在 921 大地震之前大約 1990 年代拍攝的,當時的大埕門也只剩兩根磚柱,圍牆也不在了!正前方有一排竹子,以前那邊也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據林嘉男聽他祖母(林祚長之妻)說,在她嫁過來之前,這口池塘就已經填平了! 

 

 

敦五堂拜庭.jpg

敦五堂柱.jpg

▲921 大地震之前的敦五堂前方四角亭(拜亭)六角型的磚柱和底座基石 
 

總結︰ 
         以上就是我根據各方的資料匯整後對敦五堂所做的分析和推論,它應該是我們林 氏千一公在台灣後代子孫值得緬懷和保存的一段歷史記憶和古蹟。 
 
       眼看著敦五堂就快要被後代子孫遺忘,再加上經歷過 921 大地震嚴重受創現已岌 岌可危的建築,內心感到憂心忡忡,希望這篇文章能喚醒我們族人對敦五堂的重視及 關切,也希望這篇文章能永遠保留當年我族的這段歷史,則余願足矣! 
 
       本文內容或許推論有誤,歡迎宗親指正並提供正確資訊,以便隨時修改!

       


 
廣東饒平林千一公始祖系統~五世崇公派下

和陽樓系

13 世仁芳/元璸公渡台祖派下 
21 世昌字輩 林滄海 謹撰 


 
2012/12/25 初稿   
2019/05/02 update 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hiskeylin 的頭像
    whiskeylin

    海哥的部落格

    whiske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