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祖林仁莢(字元開)~祖籍廣東省饒平縣元歌都扶陽寨和陽樓(今饒平縣上饒鎮和陽村)於清朝乾隆年間與兄弟及堂兄弟等陸續渡海來到台灣,根據我研究多本族譜的資料比對,和陽樓系十三世仁字輩之間的堂兄弟至少有48人以上其中渡海來台者至少有22人而且全部都在中部地區,唯目前有資料可查者僅剩九~十支派左右而已!
根據日據時期1937年出版的族譜仁莢派重修族譜序記載解讀如下:
林仁莢是在乾隆44年西元1779年與弟(仁芹;仁荔)相繼渡台,由大安港上岸,剛開始是在火焰山西邊的山柑庄字社苓(今苗栗縣苑裡鎮山柑里與社苓里附近註1)開墾林業,經過四年在1783年仁夾公就去世了!
這時的十四世學誰公年僅六歲(學誰公生於乾隆41年<1776年>這時應為八歲才對),渡台高曾祖母張氏守貞扶養,後來因為居住的房屋靠近溪邊恐於水患(經查為源自火焰山的房裡溪),於是他們再遷移到大肚山麓的六張犁(今台中市大雅區六張犁清泉崗空軍基地附近)開墾十畝甲多的田地沒有什麼發展後再轉遷移註2至葫蘆墩南原的烏牛欄庄(今台中市豐原區田心里)
(註1:我於撰寫此文前特地前往現在的苑裡山柑里考查,目前大多是王氏家族聚居於此,古老的山柑社區部落在農村再生計畫改造下變得非常美麗,請看另篇專文介紹:山柑社區
(註2:遷移因素應與閩客械鬥及林爽文事變有關)
另根據仁莢派下二十世林隆弘醫師依據族譜記載及生卒年月的推敲研究得到幾個結論:
1.十二世士延公派下生五子:(十三世)仁英;仁莢;仁茶;仁芹;仁荔
其中長子仁英譜未詳載去向不明;仁莢渡台有後 ;仁茶未娶即歿於饒平;仁芹渡台有後;仁荔渡台無後。
2.仁莢公是在大陸廣東饒平就已經娶妻生兩子後才舉家渡台的。
3.而仁莢公的弟弟仁茶是在乾隆26年(1761)20歲就在饒平過世了!因此仁莢公在第二個兒子學誰於 乾隆41年(1776)在饒平出生後就過繼給仁茶當嗣子以便延續其香火。
4.仁莢公原本還保有長子學(言和)續香火的,但沒想到仁莢公的長子學(言和)在21歲未娶就去世了!
5.仁莢公生於乾隆5年卒於乾隆48年(西元1740~1783)享壽44歲,他在1779年渡台時已經40歲了!而且是帶著23歲的妻子張氏和兩個兒子: 學(言和)6歲,學誰4歲及其弟仁荔18歲,一起渡台的。
6.仁莢公來到台灣4年後就去世了!(據說是開墾農作時被毒蛇咬到)這時他的小弟仁荔22歲,夫人27歲,大兒子學(言和)10歲,學誰8歲。在後來輾轉遷徙開墾過程中,仁荔應該是扮演呵護和協助他們母子的重要角色,因此居功至偉!
7.仁荔公生於 乾隆17年卒於乾隆58年(1752~1793)享年41歲,渡台後終身未娶。
8.由下面這張仁莢公派下祠堂供俸的牌位照片,我們就可以推敲為什麼仁莢派下也要同時供俸仁茶和仁荔了!
榮春堂
當十四世學誰公他們輾轉落腳在葫蘆墩烏牛欄庄之後,胼手胝足偕同十五世孔字輩五子: 孔沰;孔涍;孔潺;孔沫;孔浿建立烏牛欄家園,待根基穩固後創建榮春堂~傳統客家四合院大伙房,於光緒乙亥年(1875)落成。外大門樓,內中門樓,紅瓦部落,內中祠堂為"必慶堂"與埤頭山仁芳派祠堂"必慶堂"相同都是綿衍於祖地饒平和陽樓的"必慶堂"公廳。
這是具有客家特色坐在圍牆上的玉皇大帝天公神位
一般客家夥房圍牆的天公神位只會寫上玉皇大帝或天公字樣但在
古榮春堂卻很特別的在玉皇大帝左右兩邊各再寫上太陽星君和太
陰娘娘的神位。
"榮春堂"位於豐原田心里烏牛欄風水寶地,地靈人傑,人才倍出,其後裔當醫師者眾於各行各業亦多有成就!而歷經百餘年後的榮春堂業已老舊整修不易不堪續居又遇都市更新,遂有拆遷新建之議。
是故古榮春堂已於公元2000年前拆除!另在附近田心路新建一座四層大樓建築,名為"榮春堂"大樓,頂樓亦設有祠堂~"必慶堂"。
新榮春堂
新榮春堂為四層現代鋼筋水泥建築,根據落成碑文正式名稱應該是"祭祀公業林榮春大樓"
外界一直以為有一個人叫做"林榮春",在此特別說明林榮春並不是人名,他是建築物的名稱!!
仁芳派下21世昌輩林滄海僅撰於2015/09/10
文中若有不足或有誤者,祈望仁莢派下宗親能協助補充或指正,將不勝感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