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一股腦兒投入尋根問祖的工作以來欲罷不能,去年底又實地走了一趟饒平的尋根之旅,內心激盪著要把我所發現的事情還有祖地風光分享給我們的宗親.

於是製作了一部約2小時的尋根光碟DVD影片,然後分送宗親們,起先我只針對我們十三世仁芳公渡台祖的後裔宗親分送,後來發覺在中部地區仍然散佈著咱們千一公派下饒平元歌都扶陽寨和陽樓的林氏後裔,而且人數非常多,可能走在豐原街上隨便都能碰到林姓 益/隆/昌 字輩的宗親,現在我所碰到的有19世益字輩;20世隆字輩;和21世昌字輩;還有剛成年或剛出社會的22世的盈字輩.
再查族譜表發現十三世仁字輩有39人,當時至少有11人渡海來台(後來拿到東勢校栗埔的手抄族譜及石壁坑手抄族譜還有埤頭山手抄族譜後總計仁字輩更增加到至少50人,及至後來發現敦五堂祖先牌位推測十三世仁字輩渡台祖至少22人),於是我跑了卓蘭,東勢埤頭山,校栗埔,後壁坑;后里,潭仔,豐原鐮仔坑口,田心(烏牛欄)等地走訪其他十三世渡台祖後裔,分享我的尋根發現.

也因如此我又獲得本派三本手抄版族譜,加上我原本就有的民國79年印刷板族譜,還有林義雄宗親提供給我的一份嘉慶22年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另外我也跑到台北國家圖書館找到仁萼與仁莢派下在1937年日據時期出版的族譜,我再試著將這些資料研讀匯整然後製作出一份編年表出來,這樣宗親們更能瞭解我們千一公世系發展移動的時空背景.

後來又遇到十三世渡台祖仁菖公後裔林格充宗親(21世昌字輩),他又引領我參觀豐原鐮村里的~敦五堂~,經過推敲考證判斷敦五堂是林氏千一公派系在台灣的總祠堂,這實為一重大發現!

此份編年表未來將會隨著更多的發現資料而增修,歡迎提供您所知道的資訊.


 


2012/07/20製表
2018/02/20增修編NO:7

西 朝代年號 世代 大事記 考證出處 說明
1378 1379 明洪武11年明洪武12年 大始祖千一公誕生 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 清嘉慶22年營前祖祠重修時,提及"仙命"戊午洪武11年/己未洪武12年,推論此"仙命"可能是大始祖千一公的誕生年
約1399 ~1424 明代 建文~永樂 年間 千一公肇基營前 東勢校栗埔,埤頭山等手抄族譜 千一公從饒平縣弦歌都水口社石頭鄉分居至約6~7公里遠的牛皮社營前村(現為上饒鎮坑前區營前村)
    二世祖均智公可能是謝姓入贅或養子 石壁坑/東勢校栗埔/埤頭山等手抄族譜/六世玉大公派族譜/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 二世祖均智公有些版本的族譜記載寫"謝均智",有些則僅記"均智",也有寫"林謝均智",而在公元1728年以前的營前祖祠二世祖牌位是寫"謝均智",到1764年祖祠重修時二世祖牌位去掉"謝"字僅寫"均智",再到1817年又再整建祖祠時,神主牌再恢覆寫成"謝均智".
    二~四 第二~四世均為單傳 各版族譜 千一 > 均智 > 和叔(四十八郎) > 成(五十九郎)
    五世兄弟5人分散離居,只剩崇公鎮居營前老屋 東勢校栗埔;埤頭山等手抄族譜 據雍正六年前舊譜所記,千一公肇基營前本是昌盛,卻被黃家用計叫地理師前來破壞龍身風水,所以造成四世林成(五十九公)之子5人分散離居,只剩五世崇公鎮居營前老屋.(另有族譜記五世兄弟有6人) 福公分居洋尾岩下,信昌公分居巖下,福寧公移居大溪年節俱無歸祖,崇公居營前老屋,興南公移居永定奧香年節亦俱無歸祖.
1457~ 1551 明代 大順~嘉靖 年間 崇公派下三房:保;宗旺;晚 各版族譜/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 保公後世分居洋尾;宗旺公後世分居嶺下;晚公後世居扶陽寨
1501~ 1573 明代 弘治~隆慶 年間 有年公(六十公)鎮守營前祖屋 東勢校栗埔;埤頭山等手抄族譜 六世晚公(壽十一公)派下三子: 有聰;有年;有祿. 有聰沒,有祿公又移居揭陽產湖崗坪上等處托跡(今揭陽縣湖崗村及坪上鎮),有年公仍鎮守祖屋而不忍遷焉
1559 ~ 1562 嘉靖 38~41年 饒北張璉叛亂事件,干戈四起 東勢校栗埔;埤頭山手抄族譜/歷史事件考證 1.因此事件,造成族譜在喪亂之中丟失,僅錄其半而不全,一至五世之生卒年月不全. 2.張璉生於饒平縣上饒烏石村下倉,出身貧寒,為人行俠好義, 1558年粵北貪官當道,勾結倭寇,魚肉鄉民,因而投靠大埔鄭八,組織"白扇會"揭竿起義.鄭八死後,他被推為首領。轉戰福建、江西、浙江. 1560年自稱皇帝,號「飛龍人主」國號「飛龍」.張璉在粵北山中建宮殿大寨,周圍環列小寨數百,義軍達十萬餘人.1562年,朝廷派俞大猷率軍襲破山寨,張璉被俘而亡.另有一說張璉逃出海移居南洋,奪據三佛齊(蘇門答臘),自為國王。
1549 ~ 1614 明代 嘉靖~萬曆 年間 春苾公(環池)遷至扶陽寨 東勢校栗埔;埤頭山手抄族譜 譜載因營前龍身損傷,地運不靈,丁財漸虛,不得已才遷移到離營前約2公里遠的牛皮社扶陽寨
1584 ~ 1697 明萬曆 ~ 清康熙 九~十 人丁漸旺 各版族譜 自春苾環池公遷至扶陽寨後到第九及第十世,人丁繁衍漸增
1632 ~ 1690 明崇禎 ~ 清康熙 十一 肩紅公於清朝初年中秀才,後來又升級至"稟生",並製作十字輩序歌 校栗埔;埤頭山等手抄族譜/饒平宗親口述 十一世肩紅公(文範帝誌公)勤讀詩書,文學飽滿,筆法端楷,升至秀才最高等級的稟生,由國家按月發給糧饗,這時才算家有餘積小有成就,帝誌公並作十字輩序詩歌:士仁學孔良慶祚益隆昌,後人再增十字推敲:盈明日月朗吉劭乾坤長.此昭穆輩序自十二世啟用.自肩紅公中秀才升稟生後,給後輩起到很大的示範作用,後世亦勤讀詩書人文匯粹,據說和陽樓曾出過十八位秀才
1680 康熙19年 十一 重建營前祖祠 各版族譜/東勢校栗埔;埤頭山手抄族譜 1.康熙19年砍伐大樹用來重建祖祠,當時請的風水師陳正衷先生淺見打無分金(未定祖祠風水中軸線),致使後來又漸式微(古云:分金差一線,富貴不相見). 2.營前祖祠供奉一世祖千一公以下各祖
1728 雍正6年 十二 再次改作營前祖祠 東勢校栗埔手抄族譜/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 1.當時要改作祖祠時苦無銀兩,不得已將祖產三間房屋及田地賣掉,得銀35兩5錢各房均分,但這時在五世福公與信昌公就已經分居到岩下與下田洋等地的宗親因衣食無慮,所以將價銀自得肥己不肯重建祖祠.於是重建祖祠只剩下五世崇公派下子孫自己重建,從此祖祠只序崇公之後裔,別房無與. 2.此次改作採用高明先生江西曾文標先生的建言,分金坐向為坐酉向卯(坐西向東)兼庚甲三分坐丁酉向丁卯分金
1737 乾隆2年 十二 建造和陽樓 印刷版族譜/東勢校栗埔;埤頭山手抄族譜/石壁坑手抄族譜/曾居住和陽樓宗親口述 1.和陽樓為三層圓形土樓建築,面向西岩山,內分18間每間木窗雕花變化不一,全盛時期曾出十八秀才,樓門正對的廳堂名為必慶堂. 2.必慶堂坐巽向乾(坐東南向西北)兼巳亥三分坐庚辰向庚戌分金 3.必慶堂供奉六世祖晚公(壽十一公)以下各祖,因此在印刷板族譜稱其為和陽樓始祖. 4.在石壁坑仁英公派手抄族譜記載八世祖春苾公(環池)為和陽樓始祖,應該是指其首遷至扶陽寨,而和陽樓後世全出其後而言.
174X 乾隆初年 十三 至少22人渡台灣中部地區 印刷版族譜譜表/ 敦五堂祖先牌位 由各版族譜及譜表顯示十三世仁字輩堂兄弟總數超過50人,其中至少22人渡海來台,全部在中部地區.
1764 乾隆29年 十三 第三次重修營前祖祠 東勢校栗埔;埤頭山手抄族譜/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 1.因先前1728年改作祖祠時欠缺銀兩費用,所以屋頂橫木瓦片使用細小快壞,已經嚴重損壞不得不修.此次用火磚砌牆,石柱石天井石門等俱用堅固. 2.請永定游觀光土師做屋,囑咐樑棟高低尺寸按照原來舊制施作即可,但後來元寬公發現被他擅自更改,有五項作壞了制度!
1764 乾隆29年 十三 重修六世祖晚公墓/台灣墳 晚公墓碑/饒平宗親 1.六世祖晚公(壽十一公)墓碑刻有乾隆甲申年即乾隆29年公元1764年,可見此墓在這年與祖祠同時整修. 2.此時正值十三世堂兄弟大量渡台時期,皆為晚公之後,另重修祖祠及晚公墓時渡台子孫亦回來參與故當地又稱此墓為台灣墳
1786 ~ 1788 乾隆51~53年 十三 ~ 十四 台灣發生林爽文事件 歷史事件 1.林爽文原籍福建漳州平和,來台後加入天地會,當時清政府腐敗,清廷派來台灣的官吏個個貪得無厭無,貪官橫行,天地會成了除貪抗清的一股勢力,天地會組織在台灣迅速擴大引起清政府的關注,乾隆51年1月臺灣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天地會領袖林爽文之叔伯,林爽文率軍起義劫獄反抗並攻陷各大城,爆發了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農民起義事件,最後清廷自大陸分批調派數萬軍隊渡台歷時兩年多才平定! 2.此事件亦與漳泉閩粵械鬥均是造成台灣族群分類移動的原因之一
1817 嘉慶22年 十四 ~ 十五 第四次重修營前祖祠 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 1.第三次重修祖祠時因土術游觀光暗行改易,種種弊病經過50幾年後,六世祖晚公後裔財丁大退,祖產賣盡無計可施,所以還留在饒平的十三世元寬公(即仁荏公係十二世士遐公之六子)與台灣書信往來叔姪均有志要復興. 2.最後由台中回信叫內地協力,台中提銀相助,並請元寬公主持營前祖祠重修事宜.從起基議論做屋後到1819年終,元寬公總共寫出三十幾封討論及報告的書信. 3.祖祠頗具規模分上廳及下廳,中有天井,祖祠後有花胎.
1823 道光3年 十四 ~ 十五 修和陽樓必慶堂祖祠 元寬公記修和陽樓祖祠捐題文 1.渡台堂兄弟後裔十五世孔滂及孔潛發起勸募修內地和陽樓必慶堂祖祠. 2.向在台各十四世學字輩及十五世孔字輩等12人共勸募到佛銀19圓81文錢.於道光3年6月29日,由孔潛帶回饒平和陽樓. 3.於道光3年8月9日動工至9月4日安龕完工
1825 道光5年 十四 ~ 十五 改和陽樓的門樓及做下砂等 元寬公記修和陽樓祖祠捐題文 元寬公認為封屋峨改門樓及做下砂(堪輿學名詞)這兩項非常重要,因此提出改建看法建言,但因已沒有銀兩可用,大家又不肯齊心協力,所以其他宗親不採納其建言,因此改做後百日內學(言斗)的兒子就被人打死,兇事不息.
18XX ~ 19xx 清末民初 十六 ~ 十七 陸續移民泰國/台灣 饒平宗親口述 1.從十三世後應陸續有人移居台灣,例如十四世學承公渡台卓蘭,十七世林大發渡台後又返回和陽樓但其次子十八世柞昌留台. 2.移居泰國者,個人推測應該在鴉片戰爭後1860年汕頭開埠以後. 3.和陽樓房屋及田地陸續賣給外姓(張)
1904 清末台灣日據初期 十六 ~ 十七 千一公在台灣所有的後裔組織"林成五十九公會" 在台灣台中豐原鐮仔坑口,建千一公派系在台灣的總祠堂--"敦五堂" 1.豐原鐮村里現存林氏"敦五堂"及其供奉之祖先牌位名單 2.仁莢/仁萼派在日據昭和十二年(1937)編印的族譜 3.鐮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林格充宗親(仁菖公派下21世昌字輩)口述歷史 1.林氏"敦五堂"位於台中市豐原區鐮仔坑口(現稱鐮村里),神龕內共有三塊祖先牌位. 2中央主牌位供奉第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牌位上書"西河堂上歷代高曾祖林成五十九公之神位"左右兩側各書"妣周氏七娘""楊氏三娘"(四世祖有雙妻),下方左右書:"甲辰孟冬月立,眾裔孫仝奉祀"--經判斷是1904年10月 3.左邊第二個神主牌內共有78個名字,經查應該是自十三世起至十六世所有的渡台祖共78人,包含五世福公/信昌公/崇公等派下的各個渡台祖. 4.右邊第三個神主牌是十三世仁莢公(元開)渡台祖派下各世及仁莢胞弟仁茶公(元香)(未婚無子嗣)的私房神主牌 5.由上述資料推測判斷,1895年清政府割讓台灣予日本,切斷了台灣與大陸饒平祖籍的往來,因而有人號召千一公派下所有在台各派宗親組織一個連繫感情的組織,在台灣的彰化/台中/苗栗/新竹各地各派上溯到四世祖可合而為一,因而以"林成五十九公會"命名,並擇在台中豐原建"敦五堂"為總祠堂,因四世祖成五十九公有五個兒子,因而取名敦五堂,表示五世祖5兄弟在台的後裔能夠敦睦相處在一起.敦五堂平常委由仁莢派下宗親管理,每年冬至祭祖做大戲,全台各地各派宗親派代表齊聚敦五堂祭祖並聚餐. 6.林成五十九公會,後來不知於何年辦完最後一次冬至祭祖大典做完大戲後宣告解散, 獨留敦五堂,至1999年921大地震敦五堂雖未倒但受損嚴重,目前屋頂已加上鐵皮屋頂防止漏雨,但再不加翻修補強則甚危矣!
192x ~ 194x 民初 十八 ~ 十九 營前祖祠因無人祭祀而漸毀損 營前村黃朝恳耆老 1.根據營前黃老先生記憶描述祖祠如下:位於營前林屋山某龍脈下,龍脈下有花台或花胎(花胎:風水學上的靠山),接著為祖祠建築,祖祠正門上面木匾寫著"林氏祖祠",祖祠前有池塘,池塘前有一坡坎,坎下即為田地. 2.目前祖祠現場荒烟蔓草,不見任何建築物,若仔細尋找或許可以找到基石之類的遺物
1965 大陸文化大革命 二十 拆除和陽樓 饒平宗親口述 1.到了1960年代此時亦是大陸文革時期,和陽樓已歷經兩百二十幾年,可能年久失修不得不拆,在旁邊另建一開放半圓形和陽村. 2.和陽樓拆除後尚保留"和陽樓"樓石碑,及門口半月形池塘.
1895 ~ 2010 清朝/日本/民國 十六 ~ 二十 兩岸宗親隔離斷訊 台灣割日/國共內戰分治 1.1895台灣割讓日本後,至民初雖有人回饒平祭祖但已不若往年方便
2.及至二戰期間接著國共內戰兩岸分治更是造成台灣子孫與祖籍地澈底的隔離.
1978 大陸開始改革開放 五世二房信昌公系 22世 五世二房信昌公派下尋根行動 22世林盈宏 (五世二房信昌公派下世系繁衍約早和陽樓系兩代) 1.1978年大陸開始改革開放後,即有五世二房信昌公派下22世林盈宏開始陸續數次的回饒平尋根 2.成功找到其祖籍地:饒平縣元歌都牛皮社嶺下,文革時期名為饒平縣上饒鎮茂芝六隊,但已無林姓.(後來有找到已遷至饒洋鎮的林昌杓宗親但已失聯) 3.在茂芝六隊田邊找到其11世有愈公墓. 4.亦成功的在上善山區找到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的墓,但當時已經傾倒或已遭到盜墓
1989 ~ 2000 大陸改革開放後 十八 ~ 二十 五世四房崇公派下 和陽樓系 尋根行動 18世林祚慶 20世林炳權(隆) 1.仁芳渡台祖派下18世林祚慶為旅居日本台僑,1989年透過日本外交聯繫大陸華僑聯合會協助返回饒平尋根, 成功見到族人並在見到和陽樓石碑時跪地抱碑痛哭.此後即音訊全無未再聯繫. 2.仁蕣渡台祖派下20世林炳權於曾於2000年回饒平尋根,包下一部摩托車的士,進行三天尋根之旅跑遍饒北地區.曾於某天晚間到訪和陽村(已全部張姓,含林氏改張姓一家)並與一婦女交談(後來證實是20世隆字輩文生的夫人).因資訊不足無法確認而失之交臂.
2011 ~ 2013   二十一 尋根行動獲得成功 兩岸宗親再度取得聯繫 21世林滄海回饒平尋根 1.2011/11/05 仁芳公渡台祖派下21世(昌字輩)林滄海回大陸饒平祖籍地尋根之旅 2.成功的找到和陽樓遺址及營前六世祖晚公墓及確認營前祖祠位置,並與目前僅存的一支宗親們見面,此後又陸續回饒平數次並與大陸宗親保持密切聯繫. 3.返台後並製作尋根影片分送各千一公派下宗親讓大家瞭解祖地目前詳細的狀況 4.根據古文書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記載之尺寸,繪製營前祖祠模型 5.在多方田調中又發現豐原鐮村里的"敦五堂"為千一公派下在台總祠堂,並考證其來歷後撰寫敦五堂的來龍去脈文章,及本族其他相關文章並尋找各派宗親分享研究成果
2014   十九~二十二 敦五堂祭祖 五世二房信昌公派下暨和陽樓派下開始回敦五堂祭祖 1.2014/4/4 居苗栗之五世二房信昌公派下一行人暨和陽樓各派下在中斷近百年後再次回到豐原鐮仔坑口的敦五堂聯合祭祖
2015   十九~二十四 敦五堂祭祖 五世二房信昌公派下暨和陽樓派下開始回敦五堂祭祖 1.2015/4/4 五世二房信昌公派下暨和陽樓系各派下再次回到豐原鐮仔坑口的敦五堂聯合祭祖 2.祭祖結束後並舉辦聚餐聯誼,特別感謝林隆湧宗親全權做東席開五桌,熱鬧非凡.
2016~   十九~二十四 敦五堂祭祖 同上 1.2016年亦舉辦聯合祭祖,台中市政府客委會主委劉宏基先生亦參加盛舉,同時客家電視台亦派記者前來攝影採訪並播出報導. 2.2017年起改為每年4月4日自由參加敦五堂祭祖.
2017 5月24日 二十 饒平祖地族親來台參訪 文生/錦鳳 父女 饒平祖地(上饒鎮和陽村)和陽樓系派下20世文生偕同其女錦鳳利用來台觀光之便抽出一天前來台中拜訪,共走訪了豐原田心仁莢派"必慶堂",鐮村里"敦五堂"總祠,東勢校栗埔仁蕣派"西河堂"及埤頭里仁芳派的"必慶堂"/"問禮堂"/"西河堂".受到台中各派族親的熱烈接待及致贈禮品並安排遊覽彩虹眷村;清水紫雲巖;高美濕地等

 

一到六世


註:四世林成五十九公有五子或六子?大部份族譜是寫生五子(無信男),但1990年印刷版林姓大宗譜內寫生六子,經各項證據顯示五世兄弟應為5人.

六世至十三世




饒平縣上饒鎮坑前區營前村林屋山之衛星照




營前林氏千一公世系祖祠模擬圖



模擬圖根據1817年元寬公督修營前祖祠報告書內所載相關尺寸繪製


和陽樓原址在饒平縣上饒鎮霸上區



和陽樓(必慶堂)原址模擬圖




和陽樓猜拆除後尚保留下來的樓石碑



千一公世系在台灣的林氏總祠堂~敦五堂
設於台灣台中豐原鐮村里





敦五堂的三塊祖先牌



中央的四世祖林成五十九公牌位



13世~16世各派係渡台祖牌位
(有些以"名字"入記,有些以其"字"入記)





仁莢公及其無嗣胞弟仁茶公派私房牌位
(因敦五堂委由仁莢元開公後裔
管理,故設此私房牌位)


延伸閱讀:

廣東饒平林氏族譜暨千一公系之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hiskeylin 的頭像
    whiskeylin

    海哥的部落格

    whiskey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